人力資源管理
地址:深圳市龍崗區龍崗街道新生社區新生路190號3層
電話:18129847791
微信號:yudewu88
郵件:kf@joyher.com
企業人才管理:如何利用薪酬、晉升等機制發揮人才效能?
在社會新形勢和大數據環境下,人力資源管理水平對公司健康快速發展的作用日益增長。今天的企業要如何管理員工,利用好晉升與薪酬機制,最大化個人與團隊的效能?耶魯大學經濟學博士、長江商學院經濟學助理教授鐘靈結合近年來的前沿理論,提出解決方案,為公司管理者帶來啟發。
1
關于薪酬:管理員工的漲薪期望值非常重要漲薪一定會帶來更高的工作動機嗎?其實不然,取決于漲薪期望值。漲薪幅度與員工期望不符時,反而消極怠工,出現負面激勵。1978-1996年間美國新澤西州的警察漲薪事件可以很好說明。當時警察工會提出漲薪期望,而警察局只能接受較小漲幅。法庭仲裁出現兩種結果:一種是仲裁員傾向于警察局:漲薪幅度遠小于工會愿意協商的金額范圍;另一種是仲裁員傾向于警察:漲薪幅度在工會提出的范圍內。這會帶來什么影響?最初警察期望漲薪幅度在5%-10%之間,當仲裁法庭傾向于警察局時,可能最終漲1%,遠小于期望值,對警察工作影響帶來一系列連鎖反應:漲薪的幅度過小,破案率會降低12%,直接影響政府部門工作效率,犯罪率上升5.5%??此菩匠晟蠞q,工作效率反而大幅下降。漲薪幅度是否令人滿意取決于事先的期望值。員工預期8%,實際增幅1%,盡管8%從未發生,但是會影響其對實際情況的感受。比如同樣是漲薪2%,員工期望調整為1%-5%,與之前員工個人期望5%-10%,有很大差異,決定薪酬調整的實際效果。因此在實施工資改革或變化之前,管理及降低員工的期待非常重要。這里有兩個方法:一是滿足員工需求,在員工期待的范圍內取相對較低,企業能夠接受的幅度;另一個是管理和降低員工的期待,把員工對事情的解讀方式調整到企業的期望位置。啟示:管理期望值與現實之間是相對關系,而非絕對關系。2
關于劃分工作任務:非理性的拖延癥拖延在生活中很常見?!懊魅諒兔魅铡?,不斷把今天的事推到明天去,明知道可能的負面結果,卻還仍然選擇拖延的行動。討論非理性的拖延癥關乎我們如何在管理中科學合理地實現“工作任務劃分”。來看一組“識別轉寫希臘字母”的實驗。識別手寫拉丁字母并且鍵入表格,每完成一句就獲得一美金工資,報酬相當于每小時60-100元人民幣。這個任務是無限量的,今天的任務是完成N段轉寫。問題是:
1.你現在愿意做多少個任務?2.下次會愿意做多少個任務呀?3.如果下次來問你“你現在愿意做多少任務”,你預測如何定量?
如何預測能夠完成的工作量,如何設置下一個階段的目標?保留這個問題,來看工作中的小片段:片段1:假設上級給布置了一項你不喜歡的小任務(比如填表報銷),要求2天之內完成。這個任務不可拆分、不可轉移、不可與人分擔。?你會今天還是明天做這個任務??你預計你會按計劃完成嗎?片段2:假設你需要在5天之內完成30項這種任務。?你會如何分配工作量??你預計你會按計劃完成嗎?
這個實驗與企業付給員工的薪酬是什么關系,帶給HR管理什么啟示呢?我們發現當工作量隨工資的提高而增加時,員工當天愿意做的任務量并沒有提高,而員工對于未來任務的估量會增長,也就是說,“今天給我提高了任務工資,那我明天多做一點”。我們發現同樣的工資水平,越久遠的未來,預計工作量越大。也就是說“這次不想多做,但是下次可以多做一點,再下一次可以更多做一點呢”,恰恰這就是大多數人工作中的類型。無論是作為管理者,還是任務執行者,從人力資源管理的角度,有兩點重要啟示:一是對于員工不喜歡的任務,要減少員工在這一段時間內對任務的自由裁量權,制定從今天至截止日期的具體時間表,并嚴格執行。二是當員工說“明天會做”時,要幫助員工理解TA今天對明天的預期,也許明天無法完成。對于金融市場,這個例子也啟發我們看到,人常常會高估自己未來承受不喜歡的事情的能力,比如降低消費、按時還貸。因此,今天為未來一段時間制定的投資計劃,未來也許無法執行。比如,對人的行為建模時,要考慮一個人在多個時期如何分配自己的消費,即使收入固定,沒有不確定因素情況下,也要意識到:今天對明天之后每一天的計劃 ≠ 明天對當天及之后每一天的計劃。啟示:在任務完成度與工作任務劃分的內容中,管理者應考慮拖延癥分析中的結論和影響,減少員工對于任務的自由裁量權,制定時間表并嚴格執行。3
關于晉升甄選:好員工≠好管理者,企業難道不知道嗎?這里關注的是,技術如何通過增長管理能力實現逆襲?技術能力和管理能力是兩個獨立維度。通常來說,判定一個員工是否優秀,看的是技術能力;提拔員工到管理崗,考量的是管理能力。這兩者其實不一致,這個基礎上的晉升會不會有問題?管理學家勞倫斯·彼得根據千百個有關組織中不能勝任的失敗實例分析歸納出了“彼得定律”:每一個職工由于在原有職位上工作成績表現好(勝任),就將被提升到更高一級職位;其后,如果繼續勝任則將進一步被提升,直至到達他所不能勝任的職位。這會產生兩個結果:第一,崗位都趨于被一個無法承擔其責任的員工所占據;第二,有些工作會被那些暫時還沒有到達他們的“不稱職級別” 的人所完成的。受彼得定律的困擾,用人相當重要。一旦組織中的相當部分人員被推到了其不稱職的級別,會造成人浮于事、效率低下,導致平庸者出人頭地,優秀者沒有機會,整個組織的發展陷入停滯。如何避免陷入彼得定律?要選擇最有管理潛力的員工,選擇在當前崗位績效最佳的員工。升職選擇誰?最有管理潛力的員工在當前崗位績效最佳的員工優點?新領導擅長管理?晉升激勵規則明確缺點?晉升決定錯誤?晉升引起的激勵效果變化?其他員工激勵降低?好管理者也無法彌補激勵降低造成的損失?彼得定律風險大:新領導不擅長管理?當前崗位的團隊失去能力最強的隊員,績效下降往往銷售業績越好的人,管理能力越差,因銷售業績強被晉升的員工,他們的管理附加值更低,作為管理者帶來的額外利益更低。在以團隊作為單元的企業中,有一部分員工參加團體任務頻率高,個人業績不易度量,有外溢效果,被晉升的概率低;有一部分員工參加團體任務的頻率高,擅長和團隊的成員打交道,發展出“好的管理者”趨勢,作為管理者的附加值高。只從團隊生產這一個渠道考慮,已經產生了技術能力強或者企業認為的技術能力強,而不是實際的,不容易被度量造成的晉升概率低其實是不合理的。個人貢獻無法衡量,不能直接定義為個人能力低。技術能力和管理能力往往不同時存在于一個人,彼得定律確實存在,是現實難題。管理實踐中,要考慮兩個問題:第一,員工如何看待晉升決定。如果員工認為晉升等同于領導對業務能力的認可,要注意有可能產生負向激勵;第二,考慮管理能力不強的領導,對團隊的破壞性。從彼得定律的推論中,我們進一步學習如何在企業中自處,這里就要了解“彼得高位”。員工的綜合能力 = 技術能力 + 管理能力員工的“彼得高位” = 其綜合能力使他能夠勝任的最高職位 + 1從員工的角度來說,要避免達到自身彼得高位,也就是通常所說的職場天花板。否則將會面臨平行調職、降回原位、離職辭職的結果。如何被一路晉升,如何達到自己能夠勝任的最高水平,而不陷入困境?晉升環節的員工識別中,管理能力往往是一個主觀的判斷,管理者往往會以制度的價值判斷這個員工,因為這些是好度量的、不容易被反駁的。這就出現了在職業初期,容易被晉升的人是在形式上做得好的人,專業的術語叫做職業性的機械行為者。形式上做得不好的人得不到管理者的欣賞。機械行為者往往會達到“彼得高位”,無法勝任工作。啟示:好員工≠ 好管理者。期待晉升的員工應當“輸入”的質量合乎上司的價值觀,從學術的角度的三個方向是:工作風格、管理能力和技術能力。4
關于團隊:默契價值高的團隊不可輕易打破這個話題里,我們要講到團隊的人力資本,即人們在特定合作關系中施展的技能、經驗、知識,這種合作關系形成的默契很難在與其他人的關系中重建。1996年到2012年,美國共有75萬名發明家曾經參與過發明專利的注冊,其中有4924位發明家在60歲前去世,這些發明家還有14150位健在的隊友。發明家意外離世,對健在隊友有怎樣的影響?數據調研看到,健在隊友的總收入和工資收入都下降了。有數據顯示,合作關系的意外結束,對團隊成員會造成各方面損失。這種損失主要集中在需要合作的項目上,健在發明家的其他獨立發明項目不受影響。為什么要討論團隊的默契?人力資本有一般化的人力資本,是通過教育獲取,不具體到某一個行業或者企業;另一種是企業的人力資本,職場隨著工作經驗增長,在具體企業中獲得,這部分資本是會隨著跳槽而消失。入職之后,員工增長企業的人力資本,然而一般化技能沒有進一步發展。這也解釋了老員工跳槽之后,也許薪酬會比較低的原因。企業單元中團隊的高產是“技能互補的隊友+隊友長期合作培養出的默契”共同構建的。我們說默契價值高的團隊不可輕易打破。一旦打破,面臨的一個問題是新人的培養,比如合作關系意外結束,為新員工補給所需技能是一方面,更重要的是生產效率的培養,即團隊默契。團隊打破之后面臨長期損失。另外一個問題則是原有團隊在合作項目上的能力。啟示:如果默契價值較大的團隊中重要成員離開。除了補充具有能力的人,更要考慮讓原有團隊中有能力的人,去承擔較獨立的其他任務,最大化其價值,并且減少企業由于打破默契造成的損失。